漫談糖尿病

A- A A+

根據衛生署201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,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.2%,幾乎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罹病,其中尤以 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,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,便有1 人罹患糖尿病,顯示糖尿病的盛行率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攀升,這和飲食不當、缺乏運動、情緒壓力、肥胖有關,而長期血糖控制不良,將會導致腦血管疾病、心臟血管疾病、周邊神經病變、足部壞疽、視網膜病變、腎病…等的併發症,使得疾病更趨複雜化。

糖尿病的治療首重於飲食,要定時定量,不可偏食,少吃甜食、油膩食物,可調整進食食物種類的次序,先喝湯(要清淡,不要高湯、濃湯),吃蔬菜、水果(有些水果甜分很高,要少吃,多食富含纖維質食物),再食肉類、蛋白質(不要油炸、油煎,以掠拌、清蒸為佳),最後再吃澱粉類食物,因為改變進食食物種類的次序,可以有飽足感,可減少食入澱粉的量及總熱量。

運動是不可或缺的,但要量力而為,要注意安全及適量,如慢走(每天半小時以上)、太極拳等,較劇烈的運動如球類、游泳等,因活動量較大,故可減少活動的時間,但重點是要持之以恆,如此才能達到控制體重、血糖的效果。提醒身上要隨身攜帶含糖食品(如糖果、果汁等),若出現飢餓、頭暈、冒冷汗、發抖無力、心跳加速等症狀,可能是血糖過低的表現,此時必需馬上進食含糖食品,以防低血糖的產生。

中醫治療糖尿病是透過細膩的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將所得到的資訊加以辨証論治,是以“人的整體“為指導,透過調整病患的臟腑、氣血、陰陽…..等,使之達到平衡來治療疾病,預防併發症的產生,在此必需強調的是所謂”辨証論治“,是依疾病現階段的不同症狀表現,給予不同的証型歸類及相對應的治療方式,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,如糖尿病出現發熱,煩渴,口舌乾燥,汗多,脈大無力,為氣分熱盛而津氣不足之證,即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很多中藥都有降血糖的功效,如天花粉、石斛、知母、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玄參、天冬、葛根、玉米鬢等,但因為這些藥物有寒熱溫涼之分,及功效亦不同,需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証型予以選用,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。

中醫針灸治療糖尿病,有調控血糖的作用,另外針對糖尿病所衍生的併發症,如周邊神經病變、視網膜病變等,可達到緩解效果。如周邊神經病變臨床上以遠端對稱性多神經病變最常見,早期表現為四肢遠端的感覺異常、麻木、觸覺敏感性下降,典型患者出現燒灼、針刺樣疼痛,主要累及下肢,四肢遠端手套樣痛覺,冷覺減退,針灸治療主要選用手、足陽明經,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其次為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少陰經、手太陰經等,穴位以陽陵泉、關元、三陰交、膈俞、解溪、曲池、太溪、內庭、足三里、阿是穴為有效穴位,其療效與治療時間成正比,與病程成反比。視網膜病變則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,出現視力減退、眼睛乾澀等症狀,屬於中醫眼科“內障“、”視瞻昏痧“等範疇,中醫對此病的病機認識多從以下3個方面論述:一、陰虛燥熱,精血虧損;二、久病入絡,氣虛血瘀;三、陰虛燥熱,迫血妄行,臨床上取穴有風池、光明、攢竹、陽白、絲竹空等。

在自我保健方面,穴位按摩氣海、關元、胰俞、脾俞、腎俞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,可消除疲勞,改善血液循環,調整內臟功能,提高免疫力。另一個必需注意的重點是足部的保護,因為末端的感覺神經較為遲鈍,故常常外傷而不自知,加上傷口不易癒合,故往往演變到嚴重截肢的後果,所以平日要保持足部的乾爽,穿乾淨吸汗的棉質襪子,注意指甲勿過長,避免有傷口的產生。

糖尿病應採綜合治療,包含飲食控制、運動、藥物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(如抽煙、喝酒),針對糖尿病引起的後遺症(如周邊神經病變、視網膜病變…等),可配合中醫治療,可以把治療的工作交給醫生,但血糖控制及監測必需當成生活的一部分,唯有如此,才可以活得更快樂、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