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前症候群

A- A A+

經前症候群(Premenstrual Syndrome,PMS) 是指婦女反覆在黃體期週期性出現身體、精神以及行為方面改變,嚴重者影響生活品質。在月經來潮後,症狀自然消失。常見的症狀包括腹脹、焦慮、乳房脹痛、頭痛、疲勞乏力、食慾改變、水腫、煩躁、焦慮、注意力不集中…等。其中約有75~90%的女性為輕微不適,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,10%女性較為嚴重,需要醫療介入治療, 另外有3-5%的女性則屬於經前不悅症(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, PMDD),必頇由精神科醫師的專業治療。

經前症候群造成的原因仍然不明,推測與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對黃體激素和雌激素分泌起伏敏感有關。其他如飲食、環境、生活習慣、身心壓力、睡眠不良等,也會影響經前症候群的表現。尤其現在職業婦女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,這些多重壓力以及個人體質差異的因素,也可能加重經前症候群的症狀。

中醫看經前症候群
經前症候群在中醫屬於『月經前後諸症』範疇,根據不同症狀而分為『經行頭痛』、『經行泄瀉』、『經行浮腫』、『經行 乳房脹痛』、『經行情志異常』等。

月經的產生是天癸、臟腑、氣血、經絡協調作用於子宮產生的生理現象。《素問。上古天真論》云:『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;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……。』說明腎氣旺盛、天癸的產生,任通衝盛對月經的來潮有著極重要和直接的作用。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,五臟之中,腎氣旺盛,使天癸成熟;肝氣條達,使經候如期;脾胃健運,使血海充盈。故在月經產生的機理中,與腎、肝、脾的關係尤為密切。其中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『女子以肝為先天。』肝為將軍之官,其性剛強,故需疏瀉條達,以柔和為順,肝氣條達則氣血運行舒暢。若素多抑鬱或暴怒傷肝,使肝的疏瀉功能失常,以致肝鬱氣滯,或鬱久化熱而成肝火旺盛,則會導致『經行乳房脹痛』、『經行腹痛』、『經行頭痛』、『經行吐衄』等症狀。又肝藏血,體陰而用陽,陰血足才能柔潤養肝,若肝陰血不足,或陰虛陽亢,可導致『經行眩暈』。脾為中土,主運化水穀精微,乃氣血生化之源;主運化水濕,為水液代謝樞紐。若素體脾虛,或勞倦、思慮過度,傷損脾氣,則可導致脾虛氣弱,以致水濕停滯,泛溢於機體,常見症狀有『經行泄瀉』、『經行浮腫』。腎為先天之本,元氣之根,『衝任之本在腎』,月經的產生以腎為主導,故《傅青主女科》云:『經水出諸腎』。若因先天腎氣不足,或房勞多產,損傷腎氣,則可致腎虛,進而影響衝任的功能,如腎陰虛生內熱可導致『經行吐衄』、『經行發熱』;腎陽虛可導致『經行泄瀉』。

中醫治療經前症候群
中醫治療經前症候群以肝氣鬱滯為主證,治以調肝,結合清肝、瀉肝、柔肝、健脾、補腎等,再佐以化痰、化瘀、利濕等。

肝氣鬱結:
症狀可見經前煩躁易怒或精神抑鬱、乳房脹痛、胸悶脅脹、腹脹痛、行經不暢、血色黯紅、舌苔薄白、脈弦等。治法為疏肝解鬱、理氣清熱。方劑選用逍遙散加減或柴胡疏肝 散等。
氣滯血瘀:
症狀可見經前頭痛劇烈、腹痛、經期延後、經少色黯、挾血塊不暢、舌質紫黯或有瘀點、脈弦。治法為活血調氣、化瘀通絡。方劑使用血府逐瘀湯或身痛逐瘀湯等。
肝腎陰虛/陰虛火旺:
症狀可見經前頭暈、頭痛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口瘡、痤瘡、煩躁、腰痠、目澀、月經量少、尿少色黃、舌紅苔少、脈細數。治法為滋補肝腎、平肝降火。方劑使用杞菊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或一貫煎等。
心火亢盛/心腎不交:
症狀可見經前情志不寧、易哭憂鬱、狂躁、失眠、口瘡、舌尖紅苔少、脈細數。治法為滋陰降火、交通 心腎。方劑使用生脈散,天王補心丹或甘麥大棗湯等。
脾腎陽虛:
症狀可見顏面浮腫、下肢浮腫、腹瀉、腰痠、疲倦、白帶增多、舌苔白膩、脈沉緩。治法為溫腎健脾、化濕利水。方劑使用參苓白术散、苓桂术甘湯或腎氣丸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