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中風?小中風?

A- A A+

常常在急診或門診遇到驚惶失措的病友和家屬,焦慮地問:「究竟是大中風抑或是小中風?」。在媒體也看到受訪醫療人員宣稱「大中風」和「小中風」,大、小中風之觀念已經深植民心。

按照目前社會觀念,「大中風」是指在神經傷害症狀較嚴重、或在影像學上,其中風病變範圍較大者稱之,直覺上代表嚴重性較高;「小中風」指在神經傷害症狀較輕、或在影像學上,其中風病變範圍較小者,直覺上代表嚴重性較低。本文目的是解釋什麼是大中風、小中風,讓讀者了解其真正意義,避免受廣告或傳言所誤導。以下內容所稱中風是指缺血性中風之意思。

如同「血濁」一詞是代表血液有混稠可能有致病之觀念,最後反而變成一種疾病或致病因名稱,以目測其血液較不鮮紅、血中三酸甘油脂上升、甚至脖子痛皆變成「血濁」之診斷、原因及症狀。資訊錯誤傳達,又反覆在網路或口語相傳,讓社會民眾誤解日益加深,反而影響正確醫療行為。使用「大中風」和「小中風」之解釋,目的也是代表一種觀念,說明疾病之嚴重性,唯由於過度簡化亦被誤會及濫用。在說明前首先介紹四個神經相關之觀念:

一、神經分佈和密度

神經控制人體運動、感覺、視覺、語言及其他功能,神經數目受損愈多症狀則愈重,受損愈少症狀則愈輕。唯神經在腦部中每一個區域之分佈範圍和密度並不相同,在大腦中廣泛分佈,至腦幹時則集中在小範圍。故同等傷害發生,在大腦較腦幹為輕微些,概由於神經密度較低。

二、神經症狀

肢體癱瘓、臉嘴斜歪、走路癲倒等在外觀上即可察覺之症狀,容易受到注意;反之則不易。例如一位工程師開車常常不小心在倒車時撞及左方路邊,其他生活皆正常,後證實是後腦枕葉中風,影響範圍甚廣(圖一)。這些症狀並無影響五官、肢體、步態功能,雖然受損害之範圍頗大,仍然常被忽略。

三、神經血管支配

腦部前大半部分之大腦的血液,是由同側頸動脈供應;腦部後半部分之大腦、腦幹及小腦主要是由唯一的基底動脈(由雙側頸椎動脈匯合而成)所支配。當基底動脈阻塞時,將導致較多的腦部傷害。

血管在腦部依管徑分大、中和小型血管,大血管分出多條中血管,每一條中血管又分多條小血管,將血液供應不同部位。當某位置發生中風時,可能是所支配的小血管發生阻塞,亦可能是由於上游之中或大血管部分阻塞。所以,小範圍中風並不代表是只有小血管阻塞。

(詳請參考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網站http://www1.cgmh.org.tw/strokeshk)

四、神經生命中樞

腦幹為人類生命中樞,諸如呼吸、體溫、心跳、血壓等,嚴重傷害可導致腦死。所以在腦幹中風時可能在初期只有輕微症狀,但是亦可能隱藏生命惡化之危險,需注意逐漸浮現的新症狀。

由上可知,神經症狀是告知有中風發生之可能,中風之損害主要視位置和血管阻塞部位而論,而恢復則視神經傷害之症狀和嚴重程度而定。

因此,對於「大中風」、「小中風」之困惑,正確之認識如下:

  1. 神經傷害症狀較嚴重,多由於其中風病變範圍較大,其血管傷害多為較大管徑之血管;但是神經傷害症狀較輕時,中風病變範圍並非完全較小(圖二),或其血管傷害屬於較小之血管(圖三)。雖然症狀較輕,亦必須了解其顱內、外血管狀態。
  2. 神經傷害症狀輕微並非代表不會惡化,必須注意隨時浮現的新症狀。
  3. 「暫時性缺血攻擊」是指病友之神經傷害症狀無論是嚴重和輕微,在24小時內完全康復稱之。由於迅速正常,一般誤為「小中風」。「暫時性缺血攻擊」佔所有缺血性中風的3成,雖然症狀快速復原,但是病友多數有大血管、心臟或其他病變,且在一年之內每10位病友再發生中風之機率為2~3人。正確之觀念應該是更積極地找出病因和接受預防性治療,減少再中風和殘障之風險。
  4. 中風不分大或小,皆代表血管組織或身體有關生理已經產生病變。

中風無論大或小,必須遵守以下三步驟:

  1. 立即就醫。
  2. 確定病變位置和血管傷害部位。
  3. 檢驗可能中風致病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