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在懷孕期間,母體為了要承擔新生命的來臨,在全身內分泌、免疫系統以及身體各個部位組織都會大幅度的改變,例如:子宮從原本拳頭大小擴張至肚臍以上,子宮內包含大小約3000公克的胎兒還有羊水及胎盤,人體脊椎會往前傾,臨產前分泌催產激素使整個骨盆的肌肉、韌帶鬆弛,目的使胎兒能順利通過產道。加上生產過程中的失血,而這許多改變,都必須在產後4~6週,透過充分的休息調養而逐漸恢復。
產後體質調理的中醫理論:
一、產後用藥宜溫:
- 產時耗氣傷血,宜益氣補血,補益藥性味多為溫性。懷孕聚血養胎,分娩用力傷氣、出血,使用溫藥可推動其餘較陰性之補藥。
- 產後百節空虛,易感受風寒之邪,宜溫經散寒通絡。
- 產後多瘀,瘀之宜通,溫藥能通利氣血,有助於化瘀。
- 產後諸多病證,如胎衣不下,惡露不絕,產後小便不通,乳汁不下,產後腹痛等病證,多用溫藥治之。產後小便不通用腎氣丸,乳汁不下用下乳湧泉散。
二、產後宜服生化湯調理
- 為何要服生化湯?產後多虛多瘀之需要。
藥理作用:促宮縮,加快子宮復原,普通服用一週即可。 - 生化湯如何引申變化應用?根據患者寒熱虛實之需要變化而應用之。
三、產後病治療原則
- 勿拘於產後,亦勿忘於產後。勿拘於虛、瘀、寒。
- 用藥及時,如產後血暈、產後子癎等,病勢急,應迅速用藥搶救。
- 用藥攻補適度,勿犯虛虛實實之弊。
- 產後應“三審”(腹痛、大便、乳汁),宜“三禁”(發汗、瀉下、利小便)。
四、產後調護
- 調情志:氣血失調,宜疏肝養心,心情保持愉悅,不宜哭泣,目的是希望有充分的休息調養,避免產後憂鬱。
- 慎起居:注意保暖,不碰冷水,避免吹風受涼,盡快吹乾頭髮擦乾身體、慎防感冒即可(因為感冒則一切補品、麻油雞、酒煮食物皆要暫停)。
- 調飲食:可以喝水,少吃鹽,食物以清淡為主,以利產婦將體內多餘水份排出。
- 勤衛生:可在床上擦澡,一週後或等體力恢復再下床洗頭、洗澡。定時排便,預防痔瘡復發、大便流血。
- 禁房事
- 排惡露:產後三周到二十五天惡露應乾淨。產後小於三天出血,就要小心產後大出血。產後大於七天又出血,可能是因為勞動過度,或吃補藥錯誤。若有不正常大量出血、劇烈腹痛、感染發燒、發炎反應、感冒、惡露黏稠味道不佳等症狀時,必須馬上到醫院由醫師診察。
- 束腹帶:產後子宮尚在肚臍下一指,尚未回復到原來子宮大小,束腹帶一方面可幫助剖腹產傷口癒合,另一方面可預防子宮下垂及腰酸背痛、並可以幫助身材恢復。
- 需避孕
- 禁爬樓梯、彎腰、蹲、盤坐,目的減少產後腰酸背痛。
產後體質調理的步驟:
一、產後調理第一步:(產後第一星期)
- 代表方劑:生化湯
- 功效:生新血、化瘀血
二、產後調理第二步:(產後第二星期)
- 代表方劑:加味生化湯
- 功效:養血化瘀兼補氣
三、產後調理第三步:(產後第三星期)
- 代表方劑:健脾除濕湯
- 功效:補氣健脾
四、產後調理第四步:(產後第四星期)
- 代表方劑:固髮方(十全大補湯加味)
- 功效:補氣養血益腎
月子期間的中藥調理要經由中醫師開立處方用藥。
結語
產後調理是國人婦女健康的重要問題,幾乎所有的華人媽媽都會有產後調理的需求,也是中醫婦科的特色。若產婦產後在住院期間,有任何有關產後乳汁不通,產後腹脹也可會診中醫婦科,由中醫師親自診視開立處方。
以一位生了三個小孩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大家,放寬心、吃好睡好、充分休息,勿過度疲勞才是產後調理坐月子的不二法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