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菸與糖尿病相關病變

A- A A+

依據國際糖尿病聯盟(IDF)的估計,全球糖尿病人口已突破3億3千萬人,而台灣目前也接近或早已突破2百萬人口,其中還是以第2型糖尿病為最主要族群,超過98%,主要還是因體重過重、肥胖、代謝症候群、家族遺傳等等因素所造成。由於糖尿病控制不良所衍生的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的病變,諸如腦中風(梗塞或出血)、心血管疾病、周邊動脈阻塞等大血管病變,而小血管病變則涵蓋視網膜病變(而致失明)、神經病變及腎病變(終致洗腎)等。這些併發症造成醫療成本的大量支出,從個人健康、家庭照護及社會成本的角度而言,是國家衛生急迫狀況,政府必須付出大量的財政支出,健保資源的大量消耗,值得大家共同來面對及因應。

而在併發症當中,神經病變加上血管病變就足以造成足部的病變。神經病變當中包括感覺、運動及自主神經病變,若涉及到感覺神經病變時,患者無法感覺到足部的傷口疼痛,進而使小傷口變為大傷口而造成嚴重感染併組織壞死;運動神經病變使得下肢肌肉群失衡,下肢運動力學產生異常,壓力分布不均而長繭或局部組織壞死造成壓瘡,加上血糖控制不良及血行循環不良(周邊動脈阻塞)時傷口就很難癒合,終至截肢的後果。依流行病學的調查,在台灣有接近三分之一下肢截肢(非外傷性)是由於糖尿病足部病變所引起,目前資料顯示,台灣約有20萬人併發糖尿病足病變,這是現今必須面對解決的健康照護課題。

抽菸,一個古老傳下來的餘興嗜好,演變成當前流行病學重要且嚴肅的課題。2015年全國十大死因當中,排名第一的是惡性腫瘤,其中男性以肝癌、肺癌分居第一名及第二名,而肺癌則為女性死因第一名。肺癌有大約三分之二是由於抽菸所引起,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大約30%的癌症和抽菸有關,除了肺癌以外也會增加其他癌症的罹患率。

抽菸還會增加心血管、腦血管疾病,大約30%的冠心病和抽菸有相關,抽菸會導致高密度膽固醇(俗稱:好的膽固醇)減少,同時增加低密度膽固醇(俗稱:不好的膽固醇),這對於一個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會加速粥狀動脈硬化,血行循環不良,最後造成梗塞(阻塞),主要原因是抽菸會使血中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,進而造成梗塞,發生在腦部就是所謂的腦中風,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,若不急速送醫則有可能致命;若發生在下肢則造成周邊動脈阻塞。糖尿病病人本身由於血糖控制不良或糖尿病病程過久,或伴隨有高血壓、高血脂等因素時,則有較高的機會造成動脈硬化,血循環不良,血脂異常而阻塞,即所謂的周邊動脈阻塞,若有抽菸則加速梗塞的形成。此時若有足部病變,傷口難以癒合時,則難逃截肢的命運。

 光是抽菸而無糖尿病病史的人,本身就容易發生血管病變,即血栓血管炎,造成周邊動脈阻塞(俗稱:腳中風),典型的症狀會出現所謂的間歇性跛行,通常步行約100~150公尺就會覺得下肢無力,要稍微坐下休息後才能繼續走路,患者常自以為是體力不好而不易察覺,通常發生在50歲出頭的老菸槍,但年輕族群亦有增加趨勢。當足部有傷口感染時則不易癒合,直到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時才被診斷出周邊動脈阻塞。臨床上測量踝肱動脈壓比值(Ankle Brachial Index,簡稱 ABI值),即測量踝動脈壓及肱動脈壓的比值可以作為血管阻塞程度的參考,若比值介於0.9~1.3為正常;0.9~0.6要服藥積極治療;若在0.6以下或超過1.3以上時應該要進一步做血管動力學攝影檢查,包括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血管攝影。

糖尿病患若病史大於10年以上或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時就容易發生足病變,若有糖尿病足合併傷口感染時,加上抽菸,傷口就不易癒合,早期外科醫師會直接建議截肢,但現今經由跨科系醫療團隊的共同照護,從抗生素持續治療(內科),經多次清創(骨科或整形外科),或局部的手術(骨科)及進一步的血管造影術(心臟外科)以重建周邊血行循環,積極的傷口照護,高壓氧的介入治療,最後進行皮瓣移植手術,而得以逃過截肢的不幸。但如此繁複且多科多步驟的治療,讓醫療資源付出巨額的成本,雖然避免截肢,但若沒有戒菸、積極的血糖、血壓、血脂肪控制、規則服藥及門診追蹤,最終還是難逃截肢一途。

糖尿病衍生的併發症很多,大小血管病變,其實十大死因當中皆可發現糖尿病的影子,而抽菸更是流行病學危險因子的常客,在十大死因當中亦扮演重要角色。有糖尿病又抽菸的人實際上其心、腦血管病變的風險是加成加倍的。健康的人不要抽菸,而糖尿病病人更是不可抽菸,同時要嚴格血糖控制,這才是邁向健康幸福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