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談益生菌與人體健康

A- A A+

西元1905年俄國微生物學家梅契尼可夫(Metchnikoff)觀察保加利亞人瑞每天有飲用酸奶的習慣,推論酸奶中之乳酸菌有抑制腸道害菌、延緩老化作用,認為「老化始於腸」、倡導「乳酸菌長壽說」。他在1908年得到諾貝爾獎,後人因其畢生提倡乳酸菌對健康的好處,尊稱為「乳酸菌之父」,並設立「梅契尼可夫獎」紀念其貢獻。近代的日本東大光岡知足教授就曾榮獲此獎,並且經過一世紀的研究,得知長壽人瑞的腸道中雙歧桿菌比一般人要高60至100倍,確立了「微生物介入治療」的概念,證實了補充益生菌可改善人體健康的理論。

腸道的細菌

人類腸道內的細菌數目高達百兆以上,總共500多種,重量超過1公斤,而且70%以上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,所以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。腸道共生菌與人體宿主基因共同演化,互相整合,形成和平共存、共生互利的所謂「人體超級生物體」,因而腸內細菌也可看成是一種器官,且是十大必要器官之一。腸道免疫系統包括淋巴組織,培爾氏斑(Peyer` patch)、淋巴球、巨噬細胞、樹突細胞、B細胞、T細胞、自然殺手細胞等,共同形成一道防線,防止病原入侵。腸道細菌有99%在大腸(1公克有百、千億菌),迴腸次之(1公克有10億菌),空腸(1公克有千、萬菌),胃及十二指腸最少(1西西有百、千菌量)。腸菌對人有好有壞,好菌佔10~20%,其發酵作用能將醣類、寡糖及纖維質代謝分解為乳酸、醋酸、二氧化碳及氫氣。而壞菌佔20%,有腐敗作用,會將蛋白質、脂肪代謝產生氨、硫化氫、酚、亞胺、  ,產生臭味、毒素,使人腹瀉、便秘、老化、生病、致癌。中性菌佔60~70%,平時不好不壞,免疫力低或生病時則變壞,屬騎牆派性質,牆頭草一般,可以變成好菌,也可以變成壞菌,端視何者佔上風而靠攏,故有伺機菌之稱。

益生菌Probiotic

益生菌對宿主、人體有益,是可改善腸道菌相的活菌微生物。最具代表性益生菌─乳酸菌,能分解醣類(乳糖、葡萄糖、蔗糖、果糖)產生乳酸和醋酸,可酸化腸道環境,抑制害菌增殖,調整腸內菌叢平衡,改善消化環境,促進腸道蠕動,提升免疫機能,預防過敏,抑制感染,增加酵素、維生素和干擾素的合成。乳酸菌包括乳酸桿菌、雙歧桿菌、酵母菌及其他桿菌、球菌等。

好菌(益菌)

益生菌就是好菌,包括(1)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),較常被提及的有嗜乳酸桿菌(A菌)、乾酪(凱氏)菌(C菌)、LGG、代田菌、LP33、LG21、LS菌、植物、洛德氏、短乳酸桿菌、保加利亞菌(LB)、嗜熱鏈球菌(ST)、脆弱類桿菌及宮入菌等。(2)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),包括比菲德氏菌(B菌)、龍根、雷特氏、短雙岐桿菌等。因長壽者腸內B菌特多,也被稱為長壽菌。(3)布拉氏酵母菌(Saccharomyces boulardii)(4)乳酸腸球菌(Enterococcus faecalis)(5)生存於陰道的乳酸桿菌,可維持陰道PH值在3.5至4.5間,防止白色念珠菌感染,也被稱為Doderlein` bacillus。

壞菌(害菌)

壞菌包括產氣莢膜桿菌(魏氏梭菌)、困難腸梭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病原性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、克雷白氏菌、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等。

中性(中間)菌

包括糞鏈球菌、非病原性大腸桿菌、腸球菌、脆弱類桿菌、厭氧性鏈球菌、酵母菌、黴(真)菌、麴菌和優桿菌(真細菌)等。

益菌生Prebiotics

透過飲食的補充,可增加腸內益菌的生長(養菌作用),也叫益菌素、益生元(源)、益生質或益生菌助生質。包含寡糖、膳食纖維及一些中草藥。寡糖(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, OS):只有B菌可以利用的食物,有半乳寡糖、果寡糖、木寡糖、異麥芽寡糖、大豆寡糖、乳果寡糖、異果寡糖、菊糖等,來源為母奶、豆類、根莖類、全穀、海藻、蔬果、蕈菇、蜂蜜等食物。(2)膳食纖維(Dietary fiber):益害菌皆可利用。亦稱為第六(七)大營養素。包括(a)水溶性:果膠、植物膠、海藻酸、褐藻糖膠、昆布多醣、黏質物、菊苣纖維、葡甘露聚醣等,來源為熟水果、種子、根莖、海藻等。(b)非水溶性:果膠(未熟蔬果)、纖維素、半纖維素、木質素、甲殼素、聚葡萄糖等,來源為穀類、蔬菜、豆類、未熟水果、麩皮、牛蒡、蘑菇、蝦蟹殼等。膳食纖維成人攝取量每天為15至30公克(25公克以上較好)。(3)中草藥(Herbs):人蔘、枸杞、靈芝、茯苓、當歸、刺五加、何首烏。

合益素(合生元、合生素) 

Synbiotics

益生菌與益菌生之結合,可以稱為大腸的食物。最初是以牛奶初乳加上益生菌製成寡糖乳酸菌,有保胃整腸,平衡腸道菌叢(增加B菌、減少害菌),抑制腸內有害物質,增加免疫功能,預防腸道感染,抑制害菌減少癌症,調整過敏體質,預防陰道感染之功用。

生菌生成萃取物(益生素)

Biogenics

乳酸菌生成萃取液乃是利用多種共生乳酸菌,以有機大豆豆漿為培養基,經過一年熟成,再以高科技萃取有效分泌物及菌體物質而製成。分泌物的功能為活化定居菌之酵素,抑制害菌,促使中性菌變成益菌,增進益菌繁殖,稱為養菌。而菌體物質的作用為活化免疫細胞,修護腸道細胞。市面上有ALBEX、Lactis(日)、Lacteol(法)等成品問世。這產品兼具益生菌與益菌素補充的雙重功用,不必冷藏,也不必考慮胃酸作用,或其他食物、藥物之影響,堪稱新時代科技產品。

腸保安康(體內環保)

  1. 飲食:以植物性佔85%,動物性佔15%為原則(益菌是素食者、害菌是葷食者),國人可採取米飯、蛋白質、蔬菜、水果各佔四分之一的比例原則,加上一杯豆漿或牛奶。
  2. 腸道機能:補充乳酸菌,每天排便1、2 次,飲水1.5 公升,多休息,睡眠7 小時,必要時午睡片刻,適度運動,日行5000 至10000 步,維持體溫在攝氏37 度左右。
  3. 心情:正向思考的心態,心存善念,笑口常開,舒壓、愉快、微笑,愛與感恩的心,就有幸福感,免疫功能自然好。

益生菌的補充原則

  1. 食品添加劑含益生菌及益菌生,日服百億菌,不超過一兆菌,天天服用、長期服用。多吃水果、生菜,天然的最好,少吃高脂紅肉。不與抗生素、類固醇同時服用(可間隔兩小時),不與含(亞)硝酸鹽食物,如香腸、火腿、熱狗、培根、魚乾、乾蝦等同時進食。
  2. 植物性乳酸菌比動物性乳酸菌好。植物性包括發酵豆奶、泡菜、味噌、食醋、醬菜等,而動物性包括牛奶、優酪乳、乾酪、奶油等。
  3. 活菌需冷藏在2 至8 度C,有效期限兩星期,需在胃酸低時服用,如飯後1 小時或睡前,有增加腸內菌叢,改善菌相之功用。目前經由種種包裝技術,如晶球、多層包埋、真空處理技術,皆能改善菌體之存活。此外,死菌則有免疫調節,膳食纖維之功能。
  4. 定住菌可長期駐在腸道生長,而過客菌則只能在腸道存留2 至5 天。
  5. 補充多種菌種比單一菌種好。如以粉末、顆粒劑型式服用時,必須多喝水。

腸內細菌生態失衡的相關疾病

乳酸菌的作用包括調節腸內菌叢的生態平衡,合成維生素,提高免疫機能及增加干擾素,幫助消化吸收,抑制有害物質和病原菌。以下這些疾病:炎性腸疾(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)、腸躁症(便秘或腹瀉型)、大腸息肉、憩室症、痔、大腸癌、大腸炎(偽膜性、旅行者腹瀉)、腸漏症候群、乳糖不耐症、白色念珠菌陰道炎、幽門桿菌感染、過敏(食物、花粉)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濕疹、代謝症候群、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、膽結石、動脈硬化症、高血壓、冠心症、粉刺、蛀牙、乳癌、失智症、自閉症、精神分裂症、唐氏症、老化,都被證實和腸內細菌生態失衡有關。

腸道健康之指標

乳酸菌在腸道是否充足,菌叢是否平衡,可從糞便及腸氣(屁)來評估。

  1. 糞便:顏色越接近黃(褐)色越好。一天的量約100 到300 公克,硬度適中,如香蕉或牙膏一般(水分70%、固體30%),排便不費力。而排便時間2 至10 分鐘內,平均5 分鐘。一天排便1 至2 次,不可少於一星期2 次。
  2. 腸氣:一天排氣200 至1000cc,平均500cc,次數5 至10 次。腸氣的成分95%是無臭的,包括氮(60~80%)、氫、甲烷(5%)、氧、二氧化碳(5%)。有臭味的不到1%,包括氨、硫化氫。臭味來自糞臭素、硫化物、、氨、酚、甲苯酚(大量的甲烷、二氧化碳也會臭)。食用大量蛋白質、脂肪時臭味會較濃,顯示害菌腐敗作用活躍。


建議參考讀物:

  1. 吳秋瑩,腸道保養的明日之星—淺談益生菌,長庚醫訊2006.04
  2. 陳邦基,健康之道,首在保腸,長庚醫訊2010.09
  3. 蕭千佑,腸胃不適,百病不治,腸胃病止步101 關鍵,星盒子出版,2009.12
  4. 郭純育、莊靜芬,腸內革命:乳酸菌,元氣齋出版,2006.11
  5. 光岡知足,老化的原因在於腸,正義出版,2008.06
  6. 新谷弘實,胃腸會說話,晨星出版,2001.05
  7. 新谷弘實,腸道健康法,晨星出版,2008.01
  8. 新谷弘實,元氣的免疫力量,晨星出版,2010.01
  9. 蔡英傑,你不能沒腸識,圓神出版,2007.03
  10. 蔡英傑,腸命百歲,時報文化,2010.03
  11. 蔡英傑,腸命百歲(二),時報文化,2012.01
  12. 楊定一,真原醫Primordia Medicine,康健、天下雜誌,2012.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