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肝病已經成為國人健康之大敵,從肝炎、肝纖維化,發展至肝硬化、甚至併發肝癌,已是嚴重威脅國人生活品質及生命安全的元兇之一,目前認為,長期酗酒、慢性病毒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、膽汁鬱積、遺傳性疾病等,都是慢性肝病的成因。早期肝病在臨床上可無症狀,但肝病的病程長,病勢纏綿,病情複雜多變,隨著疾病的發展,如肝硬化後期可出現肝功能減退、脾腫大、食道靜脈曲張甚則破裂出血、腹水、腹膜炎、肝昏迷、肝腎綜合癥等嚴重的併發症,不可不慎!
對於慢性肝病的養生保健之道,中醫自古即認為肝病與情志的關係相當密切,尤其是„怒傷肝‟,情緒不佳,精神抑鬱,暴怒激動都會加重病情,因此保持情緒的穩定對於肝病患者相當重要。在病情穩定期時可從事一些輕鬆的工作或適度的活動,如散步、體操、太極拳、氣功等,活動量以不感覺到疲勞為度;而在某些疾病階段如水腫、腹水產生時,適當的臥床休息可以減輕肝臟負擔,進而促進肝細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復。有飲酒習慣者,應該戒酒,因肝功能異常會使人體對酒精代謝能力降低,而且酒精的代謝產物會進一步地破壞肝細胞。此外,勿輕信廣告,亂服所謂的保肝藥,因為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,也最容易遭受到藥物的損害,過多的藥物反而會增加肝臟的負擔,肝病患者皆應遵從醫師的指示適當服藥。
中醫藥在治療肝病方面,主要是以減輕或改善患者的一些不舒服症狀為主。目前經研究報導有抗肝纖維化的中醫藥主要以活血化瘀藥為主,作用在於改善肝臟微循環,合併理氣藥物的使用,效果更好,常用藥物和方劑如丹參、桃仁、當歸、牡丹皮、三七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、黃芩、雞血藤、紅花、五味子、漢防己、冬蟲夏草、血府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、桂枝茯苓丸、補陽還五湯、大柴胡湯等。
在飲食方面,中醫強調根據患者不同的辨證分型,給予相對應的飲食。一般上可分為„陽黃‟、„陰黃‟、„肝氣鬱結‟、„肝血不足‟等證型。如陽黃型一般多與濕熱相關,臨床上可以看到病患有胸脅痛,口苦,胸悶,身目俱黃,小便黃赤,苔黃膩等,應少服用辛辣油膩之品。陰黃型病患多為寒濕引起,飲食中可加入如乾薑類的溫藥以暖脾胃。肝氣鬱結型患者多因情志因素而加重症狀,除平日注意自身的情緒穩定外,食療中可加入如香附、佛手等理氣的藥物。至於肝血不足型,飲食中可服用如阿膠、桂圓等養血之品。病患可以依據醫師的辨證分型,選擇適宜的食療。
整體來說,肝病患者的飲食以均衡營養為原則,肝炎飲食一般以高熱量、高蛋白質(肝硬化晚期除外,因有肝腦病變的風險)、低脂肪(因過多的脂肪可使消化功能減弱,導致吸收不良,並容易形成脂肪肝)為原則。飲食宜選擇清燉且易吸收之食品與新鮮水果,發病初期以少油為主,因肝病患者對油脂類的吸收不良; 糖量可適當增加,但不宜過多;恢復期可增加蛋白質食品,蛋白質的選擇如雞蛋、魚類、雞肉、瘦肉和豆製品等。礦物質、維生素類如各種黃綠色蔬菜、胡蘿蔔、大白菜、芹菜、菠菜等也應適量攝取。另外少量多餐,可減輕腹脹、噁心等腸胃道症狀,也可減輕肝臟負擔。有水腫或腹水的患者,應限制飲食中的鈉含量,以低鹽飲食為主。
最後,所有慢性肝病患者均應按時就醫診治,如定期的抽血檢驗肝功能及按時腹部超音波檢查,對於病情的追蹤及中醫的處方用藥都會有幫助。